不同的公司战略导致好莱坞六大在去年有着不同的业绩表现
在好莱坞,所有人都信奉的一句话叫“Money Talks,Money Walks”(金钱至上,有钱走起)。尤其是对于那些好莱坞大发行公司来说,忙活了一整年为的就是能在年末交出一份让投资人满意的业绩。
从 2010 年开始,《好莱坞报道》杂志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大发行公司的盈利报告,告诉读者在过去的一年,谁赚了钱,谁做了赔本生意。今年的盈利报告也在前不久出炉了,我们从这份报告的数字出发,结合六大公司去年所做的事,对这份报告背后的信息进行了解读。
好莱坞迎来新一轮“续集电影”开发潮
当你翻看过去一年这个星球上最赚钱的电影名单,首先吸引你的是片名后面那一串阿拉伯数字:《变形金刚 4》、《霍比特人 3》、《美国队长 2》…在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 10 部电影中,有 7 部来自系列电影的续集。
这些续集电影大量出现的背后,是好莱坞大发行公司越来越保守的电影策略。决策者们宁愿给那些制作费用 1.5 亿美元以上,需要 6 亿美元全球票房来回收成本的续集电影“开绿灯”,也不愿花几千万美元投资一部原创电影,然后祈祷观众会喜欢并为此买单。
这些电影在中国等海外市场大受欢迎,加剧了好莱坞的一意孤行。《变形金刚 4》全球 10.91 亿美元票房中,中国市场贡献了1/3,在整体票房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去年,好莱坞六大公司从内地赚走了近 20 亿美元的票房(如果没有 34 部进口片配额限制,这个数字将更高),这是一个巨大的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市场——在不断增长的观影需求和缺乏优质本土电影的矛盾下,这些好莱坞“续集”大片成了观众走进影院为数不多的选择,也造就了新一轮的系列电影热潮。
在我们能够制作出足够多与这些好莱坞大片对抗的本土电影之前,“续集大片统治票房”的趋势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好莱坞的大发行公司们也会开足马力,努力让电影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不断增加。
本月,《速度与激情 7》就将在内地上映,下个月还有《复仇者联盟 2》,然后是新的《终结者》、《侏罗纪世界》、《碟中谍 5》以及《星球大战 7》,爆米花都要不够吃了。
迪士尼的电影业务正处于最好时期
迪士尼的电影业务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就像《复仇者联盟》中马克·鲁法洛扮演的角色一样,从温文尔雅的班纳博士摇身变成了强壮的“绿巨人”。
其中一大半的功劳要记在“漫威”旗下,这个迪士尼 2009 年收购的品牌在随后数年先后把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等漫画里的超级英雄带到了大银幕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复仇者联盟》和《钢铁侠 3》是 2012 和 2013 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尽管 2014 年的冠军被《变形金刚 4》夺走,但在迪士尼仍然拥有三部进入全球票房前 10 的电影(《银河护卫队》、《沉睡魔咒》、《美国队长 2》),而在北美市场的 Top 10 中,则还要加上迪士尼动画出品的《超能陆战队》——这部电影同样改编自漫威的漫画。
在这些电影的共同推动下,2014 的迪士尼在北美市场取得了 16.18 亿美元票房,以 15.6%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尽管二十世纪福斯以 17.91 亿美元票房排名第一,但它要比迪士尼多发行了 4 部影片。迪士尼是 2014 年六大发行公司中单片北美票房最高的一家。
得益于迪士尼在过去十年完成的三笔大胆的收购,今年迪士尼的片单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强大:漫威的《复仇者联盟 2》与《蚁人》,皮克斯的《头脑大作战》和《恐龙当家》,以及卢卡斯影业的《星球大战 7》将先后上映,将很有可能创造新的票房纪录。
领先的公司并不仅仅是因为获得了高票房
在好莱坞六大发行公司中,二十世纪福斯在北美票房与公司收入上都排名第一,但最赚钱的公司却是迪士尼。根据《好莱坞报道》的统计,迪士尼以 17 亿美元的利润超过 15 亿美元的福克斯排名第一,这也是华纳兄弟在最近五年第一次丢掉冠军的位置。
目前国内电影圈最热的一个词叫“IP”,即所谓的知识产权。通俗的解释就是,当你手中握有“哈利·波特”这样的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可以通过销售书籍、拍电视剧、电影,开发相关游戏、以及各种玩具等衍生品来赚钱,而对这套游戏玩得最好的就是迪士尼了。
电影公司只是迪士尼的其中一个身份,但它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电视网之一,全球最大的主题乐园运营商,以及全球最大的玩具分发商之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冰雪奇缘》,这部 2013 年上映的影片仍然在 2014 年为迪士尼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它的原声碟卖出了大约 350 万张,而电影里的两位公主也取代芭比娃娃,成为女孩们的圣诞礼物新宠。
当《复仇者联盟》和超级英雄电影取得成功的同时,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神盾局也通过《神盾局特工》被迪士尼搬上了电视荧幕,当我们通过优酷土豆观看这剧美剧时,又一大笔钱已经流入了迪士尼的口袋中。
福克斯的情况与迪士尼类似,除了《猩球崛起 2》、《X 战警:逆转未来》带来的票房收益,电视业务的出色表现也是它创造 15 亿美元利润(过去 5 年的最高值)的重要原因。新一季《摩登家庭》和时隔数年重启的《24》(国内翻成《24 小时》)两部美剧在 2014 年热播,而为了和 Netflix 展开竞争,亚马逊也花费巨资从福克斯手中购买了《美国谍梦》的网络播放权。
当然,华纳在之前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也与《破产姐妹》和《生活大爆炸》的成功密不可分。
高票房并不意味着高利润
《变形金刚 4》和《星际穿越》是去年内地票房前两位的进口影片,《变形金刚 4》同时还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不过对于他们的发行方派拉蒙来说,2014 是令人失望的一年。
这两部高票房影片并不能给派拉蒙带来足够多的利润,根据《好莱坞报道》的统计,去年派拉蒙利润仅有 2.19 亿美元,比前一年下降了 27%,排名六大公司之末。
这一方面是由于《变 4》和《星际穿越》这样的大片成本高昂,根据 boxofficemojo 网站的统计,这两部影片光制作预算就高达 2.1 亿与 1.65 亿美元。另一方面则是派拉蒙“产能不足”,它最近上映的一部影片是 2 月份的《热浴盆时光机 2》,而下一部影片则要等到 7 月的新《终结者》,中间隔了五个月之久。
就在上个月,派拉蒙影业宣布马克·埃文斯(Marc Evans)将接替亚当·古德曼(Adam Goodman)出任公司总裁,而这位新总裁到岗第一个任务,就是提高派拉蒙影片的产量,避免将档期拱手让给竞争对手的尴尬。
与派拉蒙情况相反的是环球影业,去年这家好莱坞公司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作,票房最高的影片《超体》全球票房也只不过是 4.59 亿美元,排在所有影片的 18 位。不过这部影片的成本只有 4000 万美元,使得它成为去年最赚钱的影片之一。
去年环球影业发行了一堆投资在几千万美元,你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影片,却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邻居大战》投资 1800 万,全球票房 2.68 亿;《空中营救》投资 5000 万,全球票房 2.23 亿;《阿呆与阿瓜》投资 4000 万,全球票房 1.69 亿。(单为均为美元)
在好莱坞超级大片竞争中,环球影片算是另辟蹊径(当然也跟预算和《速度与激情 7》这样的片子档期后移有关),最终在 2014 年取得了 7.11 亿美元利润,同时也向好莱坞传递了另一个信息:想要赚钱,并不一定都得拍大片。
哦对了,前段时间大热的《五十度灰》也由环球影业发行,全球票房已经超过了 5.6 亿美元。你猜它的成本是多少?嗯,只有 4000 万美元。
海外市场是未来,但也不要忽视北美
相信你们已经听过太多鼓吹中国电影市场的言论了,总结起来就是“中国人越来越爱看电影”,“中国市场很容易赚钱”、“票房即将在马上就要超过美国”云云。
美国电影协会最新出版的票房报告中例举了一些数据,比如北美以外票房占比从 2013 年的 70% 进一步提高到了去年的 72%,在北美票房下降 6% 的同时我们(牛叉的)亚太区增长了 12%,过去五年海外市场整体上涨了 25% 等等。
我们曾经在《2014 年美国电影市场都发生了什么?》中解读过这份年度报告,不管你是出于兴趣了解还是想拿这个去骗投资人,你都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数据,这里就不再展开。
这里特别想提醒的是,所谓的“第一”还发生在不知道几年后的某个未来,在此之前,北美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场;即便它在几年后被内地超过,也仍然会保持在一个 100 亿美元左右稳定的体量。
取得去年内地进口片票房前两名,海外票房创造新高的派拉蒙并没有在六大的竞争中占到丝毫便宜,因为《变形金刚 4》在美国本土表现平平,只排在票房第 7 位。同时,因为电影审察制度的存在,许多超级大片在内地上映时间要晚于北美,这就意味着它在北美的票房表现和口碑将直接影响国内的媒体导向和观众的选择。
当然还有更令人担忧的事。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公司开始完全把注意力从北美市场转移动了中国,与国内公司开发“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合拍项目。
不过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真正取得成功的项目。两个市场,两种文化,两个体系之间的差异远比想象得要大,聪明的内地观众已经对这类项目产生了警觉。直白点说,已经没有那么容易骗……哦不,赚钱了。
反过来看,那些在北美卖座的,得到北美市场认可的商业电影,内地观众其实还挺愿意看的。
转自 好奇心日报